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正文

台式机加硬盘将光驱电源插硬盘上(台式机加硬盘)

COVID-19的PCR應該不會差太多。

主格我是一個主動的主體,負責建構出受格我的自我概念。在心理學當中還有另一種自我理論,也在論述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且相互理解他人與自己的能力。

台式机加硬盘将光驱电源插硬盘上(台式机加硬盘)

在全書中,我們不斷強調,心智化能力是自我組織與情緒調節的關鍵,而這樣的能力是兒童透過早年的人際關係脈絡所習得。這就是所謂的「反思功能」,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也就是所謂的「心智理論」。用認知神經學的話來說,受格我就是自我的心理表徵,而主格我做為主體,體現這些自我表徵的心智歷程或是功能(Mandler 1985)。撇開歷史脈絡不談,自我與其相關的概念也是社會科學家與發展學家在近代特別感興趣的話題(例如Bracken 1996; Cicchetti & Toth 1994)。當電腦開始下棋時,我們能推論電腦下一步的棋路,因為我們從中可看出電腦的信念(belief)與欲求(desire),而這就是意圖位置。

本書也將試圖追溯,個體究竟是在哪些階段學到反思或心智化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如何扎根於依附關係當中?與自我組織發展的關係又是什麼?還有它在情緒經驗當中的重要地位。當他們更加了解他人的行為時,就能更有彈性地從這個多重系統中選擇要運用的表徵,並在特定的人際情境中做出最適當的回應。換言之,若不想感到絕望,唯一的方法是在自我身上找到/取得一種平衡,然而齊克果認為多數的人做不到,電影的劇情也呼應了這點。

絕望之所以是致死之疾,並非因為它帶來肉體上的死亡,而是帶來精神上的折磨與死亡。也因此,在酒精計畫結束後選擇自殺的湯米,在齊克果的眼中反而最可能是四位主角中,當下離絕望最遠的人。一些人不再只是被酒精控制,也能成為善用酒精的人。因為他透過肉體的死亡,瞬間脫離了精神的折磨。

感到絕望的人因為自我的缺陷而感到絕望,卻竟連自我也擺脫不了,這才是真正令人絕望的。片中的主角並不只是一群酒精成癮的人,他們是一群有意識、有感知和反思能力的人。

台式机加硬盘将光驱电源插硬盘上(台式机加硬盘)

馬汀如同齊克果所言,在每一個絕望的階段透過調整酒精濃度試圖摧毀當下令自己絕望的自己,卻無法真正摧毀自己,而只迎來另一個仍然令人絕望的自己。「再喝一次,再活一次」,是電影翻為Another Round的原因。0.05%的馬汀在與妻子性愛時被她認為不夠迷人,也被認為不像他自己了。0%的循規蹈矩上班族馬汀是個不敢在朋友面前跳芭雷爵士舞的無趣男人。

絕望的主角群們先以0.05%的酒精進行實驗,並獲得事業和家庭關係上短暫的進步。循環於絕望與失衡之中 在電影的中段,主角們執行0.05%濃度計畫之時,一切看似好轉。不管多高的酒精濃度所帶出來的自我,都無法令人滿意,是多麼令人絕望的事實。當馬汀意識到這些,他也終於從酒精那裡得到勇氣,如同湯米得到結束生命的勇氣,馬汀得到了再次拾起酒瓶、跳起以前最愛的芭雷爵士舞蹈的勇氣。

喝了酒之後的他們進入了另一種狀態,感受到更真實的自我,自我卻仍然不令人滿意,果真如齊克果所言,進入了絕望與失衡的不斷循環。但這樣的平衡稍縱即逝,黑白畫面讓數字跳到0.06%、0.07%⋯⋯0.1%,最後甚至超過1%,這個酒精濃度失衡的過程是主角們內心失衡的具象化,反映了0.05%看似美好的當下,其實也不令人滿意。

台式机加硬盘将光驱电源插硬盘上(台式机加硬盘)

《醉好的時光》與Hygge(上):酒精計畫不只是一個普通實驗,它是丹麥人日常的具象化與極端化 電影《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獲得2021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四位主角以身試法看似只是一個實驗,放在丹麥的脈絡中卻是社會的縮影、對文化的反省,以及對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致敬。

而0.5%、1%的馬汀雖然像個小孩一樣有無限的創意和可能,卻破壞了所有世俗的規範,仍然不被認可。雖然劇情暗示著要一直維持在0.05%這種「靜態平衡」的狀態是不可能的,卻顯示了「動態平衡」的可能性。酒精濃度改變的軌跡與他和妻子關係改變的軌跡相呼應:疏遠而親密、又疏遠、並在片尾時又復合。然而,他們後來便以超過0.05%的酒精灌醉自己,試圖讓自己完全脫離現實,進入一個酒精所構築的夢境。然而一回到現實,他們卻感到更加的絕望。片尾時的0.05%已經和第一次執行計畫時的0.05%不一樣了,後來選擇不喝酒的馬汀也和片頭時滴酒不沾的馬汀不同了。

馬汀從滴酒不沾到0.05%的微醺再到狂飲,在湯米的喪禮後又不敢碰餐桌上的酒,片尾時卻又喝了一點酒並快樂的手舞足蹈起來。挪威哲學家兼精神科醫生芬恩.史考魯德(Finn Skarderud)認為:人類天生缺乏0.05%的血液酒精濃度。

動態的平衡是有可能的,也是有活力的。如果將體內酒精濃度持續維持在這個醉而未醉的狀態,人會更加放鬆、更有靈感,事業和社交等表現都能更好。

如同齊克果所說的,絕望會一次又一次的來。一端是無限和可能,另一端是有限和必然,而絕望來自於兩端的失衡。

酒精在使用者不斷反省自身、面對自身醜陋的情況下,並非只能依照濃度的不同成為激發創意的活水、抑或是讓人成癮發狂的死水。在齊克果的理論中,人是具有兩極的綜合體。在提高濃度之前,身為哲學系教授的尼古拉提出此舉的目的是尋找更深層的東西,顯示他們是自己決定要提高濃度,而非單只因為酒精成癮。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本片是對丹麥社會的寫實反映和文化反省,本文會聚焦在其與齊克果的哲學思想對話之處

逆向操作,幫助孩子睡得更好 雖然說以上列出的是「疫情期間,孩子睡得更差的原因」,但其實也有因此睡得更好的例子。只好拿出救命武器:3C產品。

另外,也儘可能讓孩子睡足夠的時數,以下是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建議睡眠時數: 6-12歲:9-12小時 3-5歲:10-13小時 1-2歲:11-14小時 4-12 個月:12-16小時 0-3 個月:14-17小時 在這段期間,孩子可能會比較難午睡,但是3歲半以下的孩子,仍持續提供午睡機會。像是深呼吸、做運動,或是正念冥想等方式。

這裡可以引導到好好吃、好好睡覺的觀念。好眠師建議睡眠儀式就待在臥房,要與其他活動地點分開。

如果孩子不午睡,就給予相對安靜溫和的活動,也會有休息的效果。燈光保持昏黃,儀式內容可以是閱讀、按摩、聊天、聽音樂這些比較溫和的活動。這裡談病毒時,我們盡量減少恐嚇、或引起恐懼的言語。另外學校停課,孩子不用早起(青少年時期,生理時鐘會偏向晚睡晚起),這些都有助於「拉長孩子的睡眠時數」。

寶寶、小童則減少與其他人相處的機會。這個問題大人小孩都有,大人的睡眠問題通常與經濟壓力、染病壓力、周遭親人過世等等有關,連帶引發全球興起一波對「線上心理諮商」、「心理健康運動」的重視。

四、接觸更多3C 孩子整天宅在家,爸媽吃不消。維持睡眠儀式 好好的做睡眠儀式,規律的睡眠儀式可以幫助孩子身心放鬆,也能預期接下來是睡覺時間。

睡眠倒退時的因應作法 如果在疫情期間,真的發生孩子睡眠倒退時,該怎麼辦呢?以下幾點建議: 針對較大的孩子,好好的坐下來和他們談「焦慮感」的原因 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感覺,爸媽的傾聽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不孤單,也有「被理解」的感覺,這是減緩心理焦慮的第一步。如果大家都待在家裡,可以讓病毒無處可去,就不會有這麼多人生病。

有话要说...

最新文章